第69章 工部
再次站到朝堂之上, 谢良臣发现朝中气氛仍然微妙。
譬如王霄王大人,此刻他早已是当仁不让的首辅大臣,而江尚书作为吏部尚书, 这些年也羽翼渐丰,有意取王大人而代之。
只是两人如今实力仍有差距,或者说,比起江大人,朝中愿意听王霄命令的人更多,这就是推行政令的基础。
不过这也只占一方面, 要成为首辅大臣,同样还得有皇帝的全然信任,否则以目前的制度来说, 若是龙椅上的皇帝非要将首辅大臣撤换,那也不过是朝夕之间的事情罢了。
谢良臣如今已是正三品的官职, 所站位置也与往日不同,他左右都是六部的左右侍郎和五寺的少卿们,至于前头,则为六部正官, 各位尚书大人。
排在最前面的自然是首辅王霄, 其次便是江大人, 依次下来则为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自几年前张大人落败, 江尚书自刑部调往吏部之后,原来阵营清晰的党争就越发扑朔迷离了起来。
比如后面补了刑部尚书一职的原山东巡抚钱大人, 以及新任兵部尚书方大人, 二人就哪边都不占, 只听融景帝的。
谢良臣甚至怀疑, 融景帝或许在数年前也是将计就计,在张、王二人相争之时,将原本被两党把持的朝政借机收回来一点。
至于礼部和工部,向来都不怎么起眼,尤其是工部,因为主要掌管全国的工程事务,所以向来为人所看不起。
谢良臣这次从知府升调工部侍郎,虽然看着是又升了两级,难免有升迁过快的嫌疑,不过因为去的是工部,所以反对的人也不多且并不坚持。
毕竟朝廷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谢良臣这几年外放地方做官,名声先是传遍了两广,而后就是江浙,最后传入京中,如今已是无人不晓。
尤其是他在任职期间,不止自己所辖州、府,甚至就连向来税收困难的广西上缴税赋皆逐年递增,即便抛开名声不谈,谢良臣也可称一句能吏。
而他出名的地方,不正是土木工程吗?
“哟,这不是谢大人吗?”谢良臣正与同僚们拱手打招呼,旁边便有人开口道。
谢良臣转头,迟疑了一下,也认出对方来了,同样拱手笑道:“秦大人。”
秦大人打量了一下谢良臣,后才慢悠悠的捋着胡子点头道:“谢大人与令弟果真生得相像,一样的龙章凤姿,一门两进士,真是让人羡慕啊。”
谢良材如今在礼部任主事,据他说,秦尚书为人十分宽和,礼部官员多数年迈,经常有人称病不来,他也不在意,因此在部里人缘不错。
也就是俗称的老好人。
谢良臣知道他与江家结了亲,独女嫁给了江牧,目前生有一子一女,其中幼子十分聪颖,便也回夸道:“前日我与去江家拜访,见江小公子年不过六岁便已能赋诗,听说常得秦大人指导教诲,这才是真正的‘以吾为世旧,怜尔继家风’,老大人用心良苦。”
“哈哈哈!谢大人可真会说话啊。”秦尚书听人夸外孙,十分高兴,大笑数声。
前头有人听见笑声朝后看,谢良臣察觉了,便也弯起嘴角向对方示意。
其中大多数人皆报以同等微笑,只有与他同在工部的何大人似乎微微白了自己一眼。
谢良臣已经见过工部尚书陈大人,在他看来,对方很有些直脾气,为人也不算圆滑,在同僚中人缘一般。
至于另一位左侍郎何大人,他脾气则更加耿直,因为主要主持管理土木兴建以及渠堰疏降,所以常常会去户部找对方催要银子,而若是对方不给,经常当面就会吵起来。
不过吵了也没用,毕竟国库空虚,可即便如此,他却几乎从不放弃,每过一段时间就去上门堵人,因此户部的人一看见他就头疼。
在其他人看来工部的人脾气都怪怪的,可谢良臣却觉得只要能干实事就好,若是太过奸猾,他还得分出精力来应对,并不是什么好事。
与众位同僚寒暄打过招呼后,随着上朝的时辰将至,众人也渐渐收了声,等着融景帝的到来。
不过这一等着实等得久了些,因为融景帝几乎迟来了一个时辰,而且也只匆匆说了几句话便让退了朝。
谢良臣因为离得近,也仔细打量过融景帝,发现他不仅唇色苍白毫无血色,而且脸色透着青灰,双目无神,气虚气喘,显然即将油尽灯枯。
可即便如此,他却仍未立太子,只表示要选何人继位,诏书他已经写好了放在奉天殿内,等他驾崩之后再由辅政大臣当众取出宣读圣旨。
不过即便如此,新君的人选也已经进一部缩小,因为就在前年,融景帝发作了二皇子和三皇子,道他们一人不孝,一人残害手足。
有了这样的污点在身上,两人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就没有了,剩下只还有四皇子和五皇子仍有希望,至于张贵妃所生的七皇子,今年才八岁而已,几乎没有朝臣支持。
如此匆匆就罢了朝,这让原本就担心融景帝身体的朝臣们更加议论纷纷。
谢良臣走在御道上,一边听众臣们窃窃私语,一边暗中观察几位大人们的去向。
按说此刻罢朝之后,他们就该回各自的衙门办公了,可实际却并非如此。
如王霄,谢良臣就发现他并未去户部,而是直接出了宫门,至于江尚书,谢良臣特意放慢了脚步,然后便见回廊下一个太监模样的人正与他错身而过,而在两人交汇之际,他远远看见那太监极快的说了什么。
至于其他大人,似乎也各有打算。
不过这些暂时都跟谢良臣无关,他还另有事要忙。
这些年来,北方边境一直不断的被侵袭骚扰,尤其是临近冬天的时候,北桑国几乎年年都来劫掠边关,而且还是多路出击。
原本北桑国士兵基本都是抢完东西就走,很少占领城池,可是近年来却改变了风格,一旦彻底占下一个城池之后,后面的士兵便驻扎下来,甚至还开始迁入牧民,有久居之意。
虽然如今被地方侵占的城镇极少,且位置也都不甚重要,但这却是个危险的信号,表明对方已经开始蚕食领土,袭扰的方针开始改变了。
可是大融重文轻武已久,出色的武将并不多,更别说对面还有一个郭要在帮忙,所以十分棘手。
战事推进不力,边关城池也未收复,军械以及军用器物耗费却每天都在增加,而工部正是负责制造军械以及各种军用物资的。
何侍郎主管着国内的土木兴建和渠堰疏降等民生工程,谢良臣便管着冶矿、纺织和军械制造。
工部前任右侍郎因为去年北境兵败,被融景帝迁怒贬谪,谢良臣上任后便需尽快接手他以前的工作,令北地军中士兵务必在落雪之前获得足够的甲胄、□□及刀兵。
谢良臣已经点过了库存以及前线所需,按理来说工部历来军械供给都是够的,所以前任右侍郎被贬谪,完全就是无妄之灾。
因此在按照前线提出的补充需求令工匠们赶制兵器之外,谢良臣还在研究其他军械。
一般来说,古代的军械分四类。
第一类为远程投射装备,包括有大炮、投石机、弓箭,连弩。
其中威力最大的自然是大炮。
不过大炮也有缺点,那就是太笨重以及装填麻烦,所以一般也只做辅助性进攻,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至于连弩,开创者诸葛亮,据说此弩一次可连发十箭,威力不小,后来有了大炮便被逐渐弃用。
投石机因为得事先准备足够多的圆石且还要运到现场,也有点麻烦,至于弓箭,虽然每人都可配备,但是对射术要求亦高,主要以数量取胜。
第二类则为近战兵器。主要有长/枪、戈矛、画戟等长兵器,以及刀、剑、铁鞭、双锏等短兵器。
第三类就是士兵的防卫武器。主要有盾牌、软甲、皮甲甚至竹甲。
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士兵伤亡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披甲率,也就是有多少士兵身上真正穿了能防护的甲胄,若是有,则敌人无法伤及己方性命,而又可轻取对方性命。
最后一类便是辅助性的器械。比如云梯、撞车、狼牙拍、刀车等等。
谢良臣现在主要需要准备的东西就是弓箭和甲胄,另外近战类的兵器如刀、枪,还有辅助器械云梯和狼牙拍,前线守军也报了损耗,要求工部补充,而且数量也不少。
不过因为户部调拨的的银子不多,所以除了弓箭和甲胄之外,其他的东西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尽量为之。
至于大炮,朝廷要新修一门大炮的成本实在不低,因此很少造新的,一般都是补充弹药。
谢良臣逛完军械处,便对北方为什么会打败仗心底有数了。
步兵对上骑兵本就有天然的劣势,便如著名的鸳鸯阵,在对付倭寇的时候几乎战无不胜,且战损比极其变态,但对上机动性灵活的骑兵仍然效果不佳。
可见以传统的步兵对阵骑兵,若是一直采用原有打法,那么绝难取胜,若要取胜,则必须攻其弱点才行。
以谢良臣之见,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直接给我炸,几万吨、几十万吨的火药倾斜下去,敌人骑兵再强悍也是血肉之躯,难挡□□的威力。
不过这种打法一般只有土豪国家才行,而目前的朝廷是不具备这样的财政的,所还得从冷兵器考虑。
最后他想来想去,在看过了库中的材料以及户部的预算后,在军械里又另外加了一种小玩意送过去,那就是铁蒺藜。
这种铁蒺藜出现得十分早,在战国时便开始使用,它是一种三面带尖刺的角锥,只要朝地上一撒,无论它怎么滚动,永远有一尖刺朝上,可以刺穿马蹄,用来阻隔对方骑兵的快速进攻。
这种铁蒺藜中间还有可穿线的小孔,可用线连成一排,铺设和回收都十分方便。
这是计划外的东西,虽然在进攻上帮不上什么忙,但是对于敌军来犯,还是能起到一点迟滞和小规模杀伤的。
尤其是谢良臣还附上了小纸条,道要是有条件,可以在上面涂上毒药,若实在无毒,可放其生锈,且不必除之,杀伤效果等同涂毒。
他不知道前线的将军会不会听,不过把自己能做的事尽量做了而已。
于此同时,谢良臣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没钱什么都造不出来,为此他也向融景帝上了份折子,表示希望多开几座铁矿以及石矿。
当然,他这里石矿指的自然是硝石。
龙椅上的融景帝脸色依旧苍白,不过还是比那天大朝时好了不少,只偶尔几声轻咳显出他的虚弱来。
浑浊的双眼看向谢良臣,融景帝声音轻飘飘的,“谢爱卿的意思是,只要多采铁矿,北方便能重新夺回失地?”
这样的名头谢良臣可担不起,因此他立刻出列道:“回陛下,臣以为北方失利原因众多,但是臣以为,除了阵法、谋略和兵力之外,军械也很重要,不仅可以减少士兵伤亡,而且士兵作战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哦?方爱卿,你以为如何?”融景帝没说好也没说不好,而是点了兵部尚书的名。
方尚书余光扫了一眼谢良臣,这才出列朝上恭敬道:“回陛下,军械确然重要,尤其是对上北桑骑兵时,我方军士虽死命相抗,无奈对方兵强马壮,不少士兵都是白白送命,战况艰难。”
谢良臣听方尚书这话,就知他在寻机开脱战事不利的主观原因。
未免他全然推脱给工部,陈尚书也出列回道:“军械行辅助之职,若能尽量周全,确实是减少士兵伤亡的法子,便如铁甲和皮甲。”
这么说谢良臣道要开铁矿,就是想多造铁甲了,融景帝点点头,又问户部:“王爱卿,你以为如何?”
王霄看了眼站在殿中的三人,复垂下眸子,躬身道:“谢侍郎既称军械能提高前线士兵的作战效率,臣以为不妨让谢侍郎一试,只是采矿难免劳民伤财,就是不知工部对此有何打算。”
什么叫工部对此有何打算?陈尚书眉头紧皱,难不成王霄还打算让工部出采矿的银子?
虽是人力可征徭役,但是矿石冶炼却需熟练工匠,更要各种器具的原料,这些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若是陛下应允,臣相信户部定能调拨出银子,王大人又有何须推脱?”陈尚书淡声道。
陈尚书以为自己先下手为强了,哪知王霄根本不在意,无奈轻笑一声,直接表示自己没钱。
“陈大人却是想错了,户部确实无法调拨出多的银子来,毕竟以往诸事皆有惯例,凡银钱调拨几乎都是分了轻重缓急,如今北方战事吃紧,既有前线粮饷军费,又有黄河下游灾民等待赈济,实在无多余银钱。”
被堵了回来,陈尚书也无话可说了,毕竟这两件都是大事,尤其是后者,稍不注意就可能酿成祸患。
于是他也有点怪谢良臣多事,工部虽是不起眼,但也无大事发生,只要不出头,几乎没人想起他们来。
所以他只以为谢良臣是怕自己也像前任一样被迁怒贬官,所以才急着出头,有点不太高兴,觉得对方牵连了整个部门。
户部已经明确表示没钱,皮球就又被踢回了谢良臣这里。
照理来说,一般聪明人的做法是,再把皮球踢回去,明哲保身,不让自己担一点责任。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老板高不高兴。
说白了,他们这些朝臣目前都是在给融景帝打工,只是职位不同,按前世职场比喻的话,尚书算是经理,侍郎算是副经理,而皇帝就是总经理或者董事长。
那么站在老板的角度,他会怎么看待下属?是只会整天踢皮球打太极,把事情推来推去的人,还是勇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永远都会站出来说我能行的人呢?
如果只打算在公司养老,确实明哲保身最重要,不过谢良臣还没打算养老,他想升职。
再次站到朝堂之上, 谢良臣发现朝中气氛仍然微妙。
譬如王霄王大人,此刻他早已是当仁不让的首辅大臣,而江尚书作为吏部尚书, 这些年也羽翼渐丰,有意取王大人而代之。
只是两人如今实力仍有差距,或者说,比起江大人,朝中愿意听王霄命令的人更多,这就是推行政令的基础。
不过这也只占一方面, 要成为首辅大臣,同样还得有皇帝的全然信任,否则以目前的制度来说, 若是龙椅上的皇帝非要将首辅大臣撤换,那也不过是朝夕之间的事情罢了。
谢良臣如今已是正三品的官职, 所站位置也与往日不同,他左右都是六部的左右侍郎和五寺的少卿们,至于前头,则为六部正官, 各位尚书大人。
排在最前面的自然是首辅王霄, 其次便是江大人, 依次下来则为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自几年前张大人落败, 江尚书自刑部调往吏部之后,原来阵营清晰的党争就越发扑朔迷离了起来。
比如后面补了刑部尚书一职的原山东巡抚钱大人, 以及新任兵部尚书方大人, 二人就哪边都不占, 只听融景帝的。
谢良臣甚至怀疑, 融景帝或许在数年前也是将计就计,在张、王二人相争之时,将原本被两党把持的朝政借机收回来一点。
至于礼部和工部,向来都不怎么起眼,尤其是工部,因为主要掌管全国的工程事务,所以向来为人所看不起。
谢良臣这次从知府升调工部侍郎,虽然看着是又升了两级,难免有升迁过快的嫌疑,不过因为去的是工部,所以反对的人也不多且并不坚持。
毕竟朝廷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谢良臣这几年外放地方做官,名声先是传遍了两广,而后就是江浙,最后传入京中,如今已是无人不晓。
尤其是他在任职期间,不止自己所辖州、府,甚至就连向来税收困难的广西上缴税赋皆逐年递增,即便抛开名声不谈,谢良臣也可称一句能吏。
而他出名的地方,不正是土木工程吗?
“哟,这不是谢大人吗?”谢良臣正与同僚们拱手打招呼,旁边便有人开口道。
谢良臣转头,迟疑了一下,也认出对方来了,同样拱手笑道:“秦大人。”
秦大人打量了一下谢良臣,后才慢悠悠的捋着胡子点头道:“谢大人与令弟果真生得相像,一样的龙章凤姿,一门两进士,真是让人羡慕啊。”
谢良材如今在礼部任主事,据他说,秦尚书为人十分宽和,礼部官员多数年迈,经常有人称病不来,他也不在意,因此在部里人缘不错。
也就是俗称的老好人。
谢良臣知道他与江家结了亲,独女嫁给了江牧,目前生有一子一女,其中幼子十分聪颖,便也回夸道:“前日我与去江家拜访,见江小公子年不过六岁便已能赋诗,听说常得秦大人指导教诲,这才是真正的‘以吾为世旧,怜尔继家风’,老大人用心良苦。”
“哈哈哈!谢大人可真会说话啊。”秦尚书听人夸外孙,十分高兴,大笑数声。
前头有人听见笑声朝后看,谢良臣察觉了,便也弯起嘴角向对方示意。
其中大多数人皆报以同等微笑,只有与他同在工部的何大人似乎微微白了自己一眼。
谢良臣已经见过工部尚书陈大人,在他看来,对方很有些直脾气,为人也不算圆滑,在同僚中人缘一般。
至于另一位左侍郎何大人,他脾气则更加耿直,因为主要主持管理土木兴建以及渠堰疏降,所以常常会去户部找对方催要银子,而若是对方不给,经常当面就会吵起来。
不过吵了也没用,毕竟国库空虚,可即便如此,他却几乎从不放弃,每过一段时间就去上门堵人,因此户部的人一看见他就头疼。
在其他人看来工部的人脾气都怪怪的,可谢良臣却觉得只要能干实事就好,若是太过奸猾,他还得分出精力来应对,并不是什么好事。
与众位同僚寒暄打过招呼后,随着上朝的时辰将至,众人也渐渐收了声,等着融景帝的到来。
不过这一等着实等得久了些,因为融景帝几乎迟来了一个时辰,而且也只匆匆说了几句话便让退了朝。
谢良臣因为离得近,也仔细打量过融景帝,发现他不仅唇色苍白毫无血色,而且脸色透着青灰,双目无神,气虚气喘,显然即将油尽灯枯。
可即便如此,他却仍未立太子,只表示要选何人继位,诏书他已经写好了放在奉天殿内,等他驾崩之后再由辅政大臣当众取出宣读圣旨。
不过即便如此,新君的人选也已经进一部缩小,因为就在前年,融景帝发作了二皇子和三皇子,道他们一人不孝,一人残害手足。
有了这样的污点在身上,两人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就没有了,剩下只还有四皇子和五皇子仍有希望,至于张贵妃所生的七皇子,今年才八岁而已,几乎没有朝臣支持。
如此匆匆就罢了朝,这让原本就担心融景帝身体的朝臣们更加议论纷纷。
谢良臣走在御道上,一边听众臣们窃窃私语,一边暗中观察几位大人们的去向。
按说此刻罢朝之后,他们就该回各自的衙门办公了,可实际却并非如此。
如王霄,谢良臣就发现他并未去户部,而是直接出了宫门,至于江尚书,谢良臣特意放慢了脚步,然后便见回廊下一个太监模样的人正与他错身而过,而在两人交汇之际,他远远看见那太监极快的说了什么。
至于其他大人,似乎也各有打算。
不过这些暂时都跟谢良臣无关,他还另有事要忙。
这些年来,北方边境一直不断的被侵袭骚扰,尤其是临近冬天的时候,北桑国几乎年年都来劫掠边关,而且还是多路出击。
原本北桑国士兵基本都是抢完东西就走,很少占领城池,可是近年来却改变了风格,一旦彻底占下一个城池之后,后面的士兵便驻扎下来,甚至还开始迁入牧民,有久居之意。
虽然如今被地方侵占的城镇极少,且位置也都不甚重要,但这却是个危险的信号,表明对方已经开始蚕食领土,袭扰的方针开始改变了。
可是大融重文轻武已久,出色的武将并不多,更别说对面还有一个郭要在帮忙,所以十分棘手。
战事推进不力,边关城池也未收复,军械以及军用器物耗费却每天都在增加,而工部正是负责制造军械以及各种军用物资的。
何侍郎主管着国内的土木兴建和渠堰疏降等民生工程,谢良臣便管着冶矿、纺织和军械制造。
工部前任右侍郎因为去年北境兵败,被融景帝迁怒贬谪,谢良臣上任后便需尽快接手他以前的工作,令北地军中士兵务必在落雪之前获得足够的甲胄、□□及刀兵。
谢良臣已经点过了库存以及前线所需,按理来说工部历来军械供给都是够的,所以前任右侍郎被贬谪,完全就是无妄之灾。
因此在按照前线提出的补充需求令工匠们赶制兵器之外,谢良臣还在研究其他军械。
一般来说,古代的军械分四类。
第一类为远程投射装备,包括有大炮、投石机、弓箭,连弩。
其中威力最大的自然是大炮。
不过大炮也有缺点,那就是太笨重以及装填麻烦,所以一般也只做辅助性进攻,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至于连弩,开创者诸葛亮,据说此弩一次可连发十箭,威力不小,后来有了大炮便被逐渐弃用。
投石机因为得事先准备足够多的圆石且还要运到现场,也有点麻烦,至于弓箭,虽然每人都可配备,但是对射术要求亦高,主要以数量取胜。
第二类则为近战兵器。主要有长/枪、戈矛、画戟等长兵器,以及刀、剑、铁鞭、双锏等短兵器。
第三类就是士兵的防卫武器。主要有盾牌、软甲、皮甲甚至竹甲。
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士兵伤亡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披甲率,也就是有多少士兵身上真正穿了能防护的甲胄,若是有,则敌人无法伤及己方性命,而又可轻取对方性命。
最后一类便是辅助性的器械。比如云梯、撞车、狼牙拍、刀车等等。
谢良臣现在主要需要准备的东西就是弓箭和甲胄,另外近战类的兵器如刀、枪,还有辅助器械云梯和狼牙拍,前线守军也报了损耗,要求工部补充,而且数量也不少。
不过因为户部调拨的的银子不多,所以除了弓箭和甲胄之外,其他的东西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尽量为之。
至于大炮,朝廷要新修一门大炮的成本实在不低,因此很少造新的,一般都是补充弹药。
谢良臣逛完军械处,便对北方为什么会打败仗心底有数了。
步兵对上骑兵本就有天然的劣势,便如著名的鸳鸯阵,在对付倭寇的时候几乎战无不胜,且战损比极其变态,但对上机动性灵活的骑兵仍然效果不佳。
可见以传统的步兵对阵骑兵,若是一直采用原有打法,那么绝难取胜,若要取胜,则必须攻其弱点才行。
以谢良臣之见,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直接给我炸,几万吨、几十万吨的火药倾斜下去,敌人骑兵再强悍也是血肉之躯,难挡□□的威力。
不过这种打法一般只有土豪国家才行,而目前的朝廷是不具备这样的财政的,所还得从冷兵器考虑。
最后他想来想去,在看过了库中的材料以及户部的预算后,在军械里又另外加了一种小玩意送过去,那就是铁蒺藜。
这种铁蒺藜出现得十分早,在战国时便开始使用,它是一种三面带尖刺的角锥,只要朝地上一撒,无论它怎么滚动,永远有一尖刺朝上,可以刺穿马蹄,用来阻隔对方骑兵的快速进攻。
这种铁蒺藜中间还有可穿线的小孔,可用线连成一排,铺设和回收都十分方便。
这是计划外的东西,虽然在进攻上帮不上什么忙,但是对于敌军来犯,还是能起到一点迟滞和小规模杀伤的。
尤其是谢良臣还附上了小纸条,道要是有条件,可以在上面涂上毒药,若实在无毒,可放其生锈,且不必除之,杀伤效果等同涂毒。
他不知道前线的将军会不会听,不过把自己能做的事尽量做了而已。
于此同时,谢良臣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没钱什么都造不出来,为此他也向融景帝上了份折子,表示希望多开几座铁矿以及石矿。
当然,他这里石矿指的自然是硝石。
龙椅上的融景帝脸色依旧苍白,不过还是比那天大朝时好了不少,只偶尔几声轻咳显出他的虚弱来。
浑浊的双眼看向谢良臣,融景帝声音轻飘飘的,“谢爱卿的意思是,只要多采铁矿,北方便能重新夺回失地?”
这样的名头谢良臣可担不起,因此他立刻出列道:“回陛下,臣以为北方失利原因众多,但是臣以为,除了阵法、谋略和兵力之外,军械也很重要,不仅可以减少士兵伤亡,而且士兵作战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哦?方爱卿,你以为如何?”融景帝没说好也没说不好,而是点了兵部尚书的名。
方尚书余光扫了一眼谢良臣,这才出列朝上恭敬道:“回陛下,军械确然重要,尤其是对上北桑骑兵时,我方军士虽死命相抗,无奈对方兵强马壮,不少士兵都是白白送命,战况艰难。”
谢良臣听方尚书这话,就知他在寻机开脱战事不利的主观原因。
未免他全然推脱给工部,陈尚书也出列回道:“军械行辅助之职,若能尽量周全,确实是减少士兵伤亡的法子,便如铁甲和皮甲。”
这么说谢良臣道要开铁矿,就是想多造铁甲了,融景帝点点头,又问户部:“王爱卿,你以为如何?”
王霄看了眼站在殿中的三人,复垂下眸子,躬身道:“谢侍郎既称军械能提高前线士兵的作战效率,臣以为不妨让谢侍郎一试,只是采矿难免劳民伤财,就是不知工部对此有何打算。”
什么叫工部对此有何打算?陈尚书眉头紧皱,难不成王霄还打算让工部出采矿的银子?
虽是人力可征徭役,但是矿石冶炼却需熟练工匠,更要各种器具的原料,这些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若是陛下应允,臣相信户部定能调拨出银子,王大人又有何须推脱?”陈尚书淡声道。
陈尚书以为自己先下手为强了,哪知王霄根本不在意,无奈轻笑一声,直接表示自己没钱。
“陈大人却是想错了,户部确实无法调拨出多的银子来,毕竟以往诸事皆有惯例,凡银钱调拨几乎都是分了轻重缓急,如今北方战事吃紧,既有前线粮饷军费,又有黄河下游灾民等待赈济,实在无多余银钱。”
被堵了回来,陈尚书也无话可说了,毕竟这两件都是大事,尤其是后者,稍不注意就可能酿成祸患。
于是他也有点怪谢良臣多事,工部虽是不起眼,但也无大事发生,只要不出头,几乎没人想起他们来。
所以他只以为谢良臣是怕自己也像前任一样被迁怒贬官,所以才急着出头,有点不太高兴,觉得对方牵连了整个部门。
户部已经明确表示没钱,皮球就又被踢回了谢良臣这里。
照理来说,一般聪明人的做法是,再把皮球踢回去,明哲保身,不让自己担一点责任。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老板高不高兴。
说白了,他们这些朝臣目前都是在给融景帝打工,只是职位不同,按前世职场比喻的话,尚书算是经理,侍郎算是副经理,而皇帝就是总经理或者董事长。
那么站在老板的角度,他会怎么看待下属?是只会整天踢皮球打太极,把事情推来推去的人,还是勇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永远都会站出来说我能行的人呢?
如果只打算在公司养老,确实明哲保身最重要,不过谢良臣还没打算养老,他想升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