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降宋军后,横山兵在装备上倒是比以前好了。眼前冲阵的这横山营就有一半配了全副步人甲——宋廷步兵铁甲,重量从四十斤到六十斤不等。而在西夏军中只有重甲骑兵“铁鹞子”才能配铁甲,步军只有皮甲,论防御当然比不上铁甲——当然造价也是远不如的。</p>
</p>
种瑜嗤声,“何灌倒是舍得。”</p>
</p>
许申在旁接口道:“让人冲阵当炮灰,当然得给点甜头。”</p>
</p>
种瑜扑哧笑了起来,说:“弘道你的舌头越来越刻薄了。”许申回应他,“岂不闻近墨者黑?”种瑜呸他一声,“你才是墨者。”</p>
</p>
但见横山营冲在最前面的是一千轻步兵,毕竟穿皮甲比铁甲要轻便快捷得多,冲在皮甲兵之后的,是一千身穿纸甲的步卒。这种纸甲不是一般的纸,而是极柔韧的纸张,加工捶打,迭厚三四寸后再以铁钉固定,论远程防御不及铁甲,却比皮甲强。这一千纸甲兵之后才是一千步人甲兵。</p>
</p>
种瑜心忖:一个步营配了三种甲,恐怕不仅仅是为了重步和轻步的配合……</p>
</p>
他的眼睛眯了起来,沉声下达开炮命令。</p>
</p>
中军高台上,绣着一架火炮的大旗立即舞动起来。</p>
</p>
南军雁行阵的两翼,已经调校好角度的八十门火炮分别从两侧斜面对准正面战场。</p>
</p>
顷刻,摔钹声响。跟着,炮位侧方的三角旗挥动,八十门火炮迭次开火,雷鸣声动,大地震颤。</p>
</p>
南军用于野战的这种火炮身管长、口径小,是军器监研制的线膛式后装炮第二代,名为“翼虎炮”,意思是如虎插翼。</p>
</p>
在卫希颜记忆中,翼虎炮的外观已经与十六世纪的加农炮(拉丁文canna的音译,原意为“管子”)相近了,但它的性能和工艺都远超十六世纪的加农炮。毕竟卫希颜不需要去磕绊摸索火炮的方向,只要这个时代的冶炼技术和加工精度能达到她需要的水准,就能造出接近十□世纪的大炮,甚至某些方面还能超越。</p>
</p>
加农炮在世界火炮史上占了前期最主要的地位,它的优势就是射程远。南军翼虎炮的有效射程可达五里,已经超过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加农炮的有效射程(3.6华里)。不过,英国人当时用的加农炮是滑膛炮,射程上比不了南军这时的线膛式加农炮,这是很正常的。</p>
</p>
对于炮兵来说,火炮射程至关重要,不仅在于可以打击更远的目标,还在于炮营自身的安全,毕竟炮兵们是没多少近战能力的,距战场越近越危险。</p>
</p>
和翼虎炮这种长身管炮对应的还有一种短管炮,是南廷最初研制出来的滑膛炮,仍然在军中使用。这种炮的炮口粗、炮管短,形如石臼,军中俗称为“臼炮”。与翼虎炮相比,臼炮的射程近,但是弹丸的威力大,主要是用来攻城或近距离山地战——因为射角大,弹道弧线高,可以轰击隔着山地无法平射的目标。但是在平原野战时,臼炮就远不如翼虎炮了。</p>
</p>
南军第一轮炮击发射的是实心弹。</p>
</p>
实心弹的射程最远,相比开花弹和霰弹而言。因为是侧翼交叉炮击,南军炮手必须控制好火炮角度,否则一不小心将炮弹打到斜对面自己阵营中,那乐子就大了。</p>
</p>
这一轮炮击带来的损伤并不大。</p>
</p>
因为横山步兵的冲阵队形不是方阵,而是横向拉开,纵向只有三排,显得得很松散。这种松散的队形能让实心弹打到的人数降到最低,显见北军对防御炮弹攻击也比较有心得。</p>
</p>
于是,南军第二轮炮击采用了开花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花炮弹”。</p>
</p>
“开花弹”是指弹体内填充火药、配备引信的爆炸弹,但“开花炮弹”却是特指用火炮发射出去的爆炸弹。</p>
</p>
宋廷从北宋起就已经有了开花弹——配有火绳引信的爆炸毬,但铁砲只发射实心弹,不发射这种爆炸毬。因为用砲筒发射很可能会炸膛,所以宋军对爆炸毬是用手投掷或用抛石机抛射。</p>
</p>
事实上在卫希颜的那个时空中,靠引线点燃的爆炸弹如果用火炮发射,不发率高达百分之七十,是很不可靠的。因为炮弹引信需要承受内膛发射震动力而不引燃,直到落地才引发,这个要求就很高了,很可能在推进药爆发后就会燃烧引爆引信,使炮弹瞬间在炮膛内爆炸,这比实心弹的发射药炸膛更危险。所以,引线点火的铁壳开花弹虽然很早就出现了,但即使在拿破仑时代,火炮也主要还是靠实心弹攻击;如果是发射开花弹,炮手在发射后往往要祈祷上帝,不要在膛内爆炸。至于很早出现的霰弹,并不是开花弹,而是将铅弹或铁弹用薄铁筒包起来,靠炮弹出膛的瞬间,产生的内外巨大的压力差,使弹壳破裂内将弹珠呈幕状射出去,而不是靠弹内的火药炸开,所以霰弹的致命弱点就是射程不可能远,多半不超过三百步,只能近距离伤敌。</p>
</p>
卫希颜和沈元最初在蠡山岛时就造出了开花弹,但是很不可靠,主要就是引信技术不过关,用的是火绳引信,很有炸膛的危险,还没伤敌先把自己炸死了。</p>
</p>
于是两人改进引信,采用信管,在木管中填装燃烧速度更稳定的慢燃火药,然后埋引线,线头落在炮口之外。这种信管引信将炸膛的危险降低了一半,但仍然是不可靠的。而且,没有完全消除雨雪天气的影响,爆炸时间也不可控:有可能飞到空中就爆炸,可能落地爆炸,也有可能落地一段时间后才爆炸。</p>
</p>
卫希颜心中理想的当然是撞针触发引信,大体由击针、火帽、雷管、传爆药和保险销组成,这是现代炮弹的触发式引爆结构。她曾经拆过炮弹,对它的内部构造自然熟悉,提出这种解决思路并不难。但难的是材料——制作雷管需要雷汞,撞针需要弹簧片。这在现代唾手可得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却成了需要现行创造的事物。</p>
</p>
</p>
</p>
种瑜嗤声,“何灌倒是舍得。”</p>
</p>
许申在旁接口道:“让人冲阵当炮灰,当然得给点甜头。”</p>
</p>
种瑜扑哧笑了起来,说:“弘道你的舌头越来越刻薄了。”许申回应他,“岂不闻近墨者黑?”种瑜呸他一声,“你才是墨者。”</p>
</p>
但见横山营冲在最前面的是一千轻步兵,毕竟穿皮甲比铁甲要轻便快捷得多,冲在皮甲兵之后的,是一千身穿纸甲的步卒。这种纸甲不是一般的纸,而是极柔韧的纸张,加工捶打,迭厚三四寸后再以铁钉固定,论远程防御不及铁甲,却比皮甲强。这一千纸甲兵之后才是一千步人甲兵。</p>
</p>
种瑜心忖:一个步营配了三种甲,恐怕不仅仅是为了重步和轻步的配合……</p>
</p>
他的眼睛眯了起来,沉声下达开炮命令。</p>
</p>
中军高台上,绣着一架火炮的大旗立即舞动起来。</p>
</p>
南军雁行阵的两翼,已经调校好角度的八十门火炮分别从两侧斜面对准正面战场。</p>
</p>
顷刻,摔钹声响。跟着,炮位侧方的三角旗挥动,八十门火炮迭次开火,雷鸣声动,大地震颤。</p>
</p>
南军用于野战的这种火炮身管长、口径小,是军器监研制的线膛式后装炮第二代,名为“翼虎炮”,意思是如虎插翼。</p>
</p>
在卫希颜记忆中,翼虎炮的外观已经与十六世纪的加农炮(拉丁文canna的音译,原意为“管子”)相近了,但它的性能和工艺都远超十六世纪的加农炮。毕竟卫希颜不需要去磕绊摸索火炮的方向,只要这个时代的冶炼技术和加工精度能达到她需要的水准,就能造出接近十□世纪的大炮,甚至某些方面还能超越。</p>
</p>
加农炮在世界火炮史上占了前期最主要的地位,它的优势就是射程远。南军翼虎炮的有效射程可达五里,已经超过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加农炮的有效射程(3.6华里)。不过,英国人当时用的加农炮是滑膛炮,射程上比不了南军这时的线膛式加农炮,这是很正常的。</p>
</p>
对于炮兵来说,火炮射程至关重要,不仅在于可以打击更远的目标,还在于炮营自身的安全,毕竟炮兵们是没多少近战能力的,距战场越近越危险。</p>
</p>
和翼虎炮这种长身管炮对应的还有一种短管炮,是南廷最初研制出来的滑膛炮,仍然在军中使用。这种炮的炮口粗、炮管短,形如石臼,军中俗称为“臼炮”。与翼虎炮相比,臼炮的射程近,但是弹丸的威力大,主要是用来攻城或近距离山地战——因为射角大,弹道弧线高,可以轰击隔着山地无法平射的目标。但是在平原野战时,臼炮就远不如翼虎炮了。</p>
</p>
南军第一轮炮击发射的是实心弹。</p>
</p>
实心弹的射程最远,相比开花弹和霰弹而言。因为是侧翼交叉炮击,南军炮手必须控制好火炮角度,否则一不小心将炮弹打到斜对面自己阵营中,那乐子就大了。</p>
</p>
这一轮炮击带来的损伤并不大。</p>
</p>
因为横山步兵的冲阵队形不是方阵,而是横向拉开,纵向只有三排,显得得很松散。这种松散的队形能让实心弹打到的人数降到最低,显见北军对防御炮弹攻击也比较有心得。</p>
</p>
于是,南军第二轮炮击采用了开花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花炮弹”。</p>
</p>
“开花弹”是指弹体内填充火药、配备引信的爆炸弹,但“开花炮弹”却是特指用火炮发射出去的爆炸弹。</p>
</p>
宋廷从北宋起就已经有了开花弹——配有火绳引信的爆炸毬,但铁砲只发射实心弹,不发射这种爆炸毬。因为用砲筒发射很可能会炸膛,所以宋军对爆炸毬是用手投掷或用抛石机抛射。</p>
</p>
事实上在卫希颜的那个时空中,靠引线点燃的爆炸弹如果用火炮发射,不发率高达百分之七十,是很不可靠的。因为炮弹引信需要承受内膛发射震动力而不引燃,直到落地才引发,这个要求就很高了,很可能在推进药爆发后就会燃烧引爆引信,使炮弹瞬间在炮膛内爆炸,这比实心弹的发射药炸膛更危险。所以,引线点火的铁壳开花弹虽然很早就出现了,但即使在拿破仑时代,火炮也主要还是靠实心弹攻击;如果是发射开花弹,炮手在发射后往往要祈祷上帝,不要在膛内爆炸。至于很早出现的霰弹,并不是开花弹,而是将铅弹或铁弹用薄铁筒包起来,靠炮弹出膛的瞬间,产生的内外巨大的压力差,使弹壳破裂内将弹珠呈幕状射出去,而不是靠弹内的火药炸开,所以霰弹的致命弱点就是射程不可能远,多半不超过三百步,只能近距离伤敌。</p>
</p>
卫希颜和沈元最初在蠡山岛时就造出了开花弹,但是很不可靠,主要就是引信技术不过关,用的是火绳引信,很有炸膛的危险,还没伤敌先把自己炸死了。</p>
</p>
于是两人改进引信,采用信管,在木管中填装燃烧速度更稳定的慢燃火药,然后埋引线,线头落在炮口之外。这种信管引信将炸膛的危险降低了一半,但仍然是不可靠的。而且,没有完全消除雨雪天气的影响,爆炸时间也不可控:有可能飞到空中就爆炸,可能落地爆炸,也有可能落地一段时间后才爆炸。</p>
</p>
卫希颜心中理想的当然是撞针触发引信,大体由击针、火帽、雷管、传爆药和保险销组成,这是现代炮弹的触发式引爆结构。她曾经拆过炮弹,对它的内部构造自然熟悉,提出这种解决思路并不难。但难的是材料——制作雷管需要雷汞,撞针需要弹簧片。这在现代唾手可得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却成了需要现行创造的事物。</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