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过继
第578章过继
朱厚烇闻言一愣,忽然意识到这个夏皇后也是个苦命人十四岁的时候嫁给朱厚照,到现在二十六年了,没有子嗣,朱厚照也经常出征,很少去后宫,所以夏皇后这些年在宫中的日子肯定是极为孤独,忽然听闻到要多了一个儿子的消息,任谁都会是欣喜若狂
估计是看朱厚烇比较和善,夏皇后忍不住多说了一些:“宫中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小孩子了,小十二去了肯定深受各宫姐妹的宠爱”
说完便忍不住悄悄的四处打量,想去看看哪个是小十二
朱厚烇忽然失去了说话的欲望,皇宫中孤独的不止是夏皇后啊,还有朱厚照的一群嫔妃们,三十多年没有小孩子了,想起来就感觉很可怕.
站在朱厚烇身边的刘有容也听到了夏皇后所说的内容,心中不由的升起了一些恻隐之心.
仪式很快就开始了,司礼监的太监们前来宣读朱厚照的旨意,旨意的主要内容就是过继朱厚烇的第十二子为皇子,并给小十二赐名朱载堻。
堻(jin),润泽之意。
不要埋怨太生僻,明朝皇室故意的,这是为了方便民间避讳。
李世民的名字就不生僻,搞得当时很多官员改名,连名将李世勣(徐世勣)都改名叫李勣。为了避那個“世”字,菩萨都得让道,观世音直接变成了观音。
他爹李渊,也把龙渊宝剑,搞成了龙泉宝剑。
明朝就宽松得多,同音字,形近字,单一字,皆不用避讳。
比如朱厚照,正常写法应是“朱厚燳”。你起名李厚照、张厚照都可以,只要别把“厚燳”一起用就行。普通百姓谁起这种名字啊,几乎排除了犯忌的可能,出现犯忌者绝逼是故意的!
在弘治朝以前,官员上疏奏事,遇到皇帝、亲王的名字,或者庙号、谥号,还得故意少写些笔划。到了弘治皇帝那会儿,直接说可以随便写,故意缺笔少划以示尊敬的,直接罢官论处。
至少从忌讳这方面来讲,明朝皇室特别亲民。
宣完旨后,所有人都静静的等待着,这可是南宫,主人可是朱厚烇,谁都不敢去催.
刘有容也知道事不可为了,流着泪小声的向夏皇后说着照顾小十二的注意事项
朱厚烇的子女们也参加了这次仪式,有几个男孩向小十二隐隐投去了羡慕的眼神.
夏皇后如饥似渴的听着刘有容的话,她对照顾小十二这件事非常的重视.
“启程吧,陛下还在宫中等候呢这一次小十二的乳母也跟着进宫,不用担心照顾不好的问题”朱厚烇忍不住催促道。
刘有容也是明白这事情的意义的,就忍痛把小十二交给了夏皇后,夏皇后则小心的把小十二抱在怀里,握着小十二的小手,脸上露出幸福和喜悦的神情.
小十二则全程懵懵懂懂的,也没有哭闹.
小十二的乳母跟着夏皇后上了马车,然后整个迎驾的队伍就启程回皇宫了
在皇宫里还有一场仪式要举行,最后还要告祭太庙.
朱厚照为此从西郊庄园回到了京城,不过他没在京城待多久,仪式完成之后就离开了京城,他现在很不适应京城的环境,因为京城平时都在大量的烧煤,弄得京城里都是煤烟的味道,这对朱厚照很不友好,会引起他剧烈的咳嗽。
所以他不能在京城呆的太久,他在完成仪式之后就立刻带着小十二离开了,回到了养病的庄园里,随行的还有夏皇后和几个嫔妃.
这是朱厚烇建议的,因为这个时代的皇宫不太适合养育幼儿,这个时代为了好看或者防虫,紫禁城的建筑里外都使用了大量的朱砂,朱砂就是砒霜,是一种有毒的材料,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幼儿很难不受影响,所以朱厚烇要未雨绸缪.
当然这并不是朱厚烇所有的准备,他还为小十二准备了一个护理团队,这年头的小孩子的夭折率还是很高的,连皇室都不能避免,而朱厚烇的子女们的夭折率却很低,就是因为朱厚烇有着现代的养护方法,能大大降低幼儿的夭折率.
朱厚烇为此还专门让人编纂了一本关于幼儿知识的书,并在书中驳斥了此时大明养育幼儿的一些陋习,还提出了正确发养育幼儿的方法,这本书出版后在朝堂民间很是受欢迎,各地纷纷加印,着实降低了大明幼儿的夭折率
正德二十六年四月初一,朱厚照下旨封朱载堻为皇太子。四月二日,朱厚烇上疏请求朱厚照收回吴王王号,把王号改为荆王,帝允之。
至此大明之后十年的政治形势已经明朗.
此事也很快的传遍了整个大明,各地也是一片赞颂之声.
大明似乎就又变得平静了下来,而在这平静的局面下却是暗流涌动
南方的各个势力正在加速串联.
杭州。
顾中孚和洪文鼎正在一间酒楼里耐心的等待着。
不一会儿,就有几个小厮打扮的人引着一个中年文士走了进来.
三个人寒暄了几句,然后就开始攀谈了起来
他们聊的是一个北方家族南迁的事情
“可怜铅山费氏三族五百多男丁尽皆被那奸王所屠!”洪文鼎狠狠地说道。
去年的政变肯定是要有人来背锅的,最后背锅的是江彬、衡王一家和费宏的家族,他们三个的家族的男丁都被杀了,女眷则流放海外.
“是啊!费家真是满门忠烈啊!不过费家还有男丁存世,听说江西的各个大族,甚至连宁王都出手了,才保下不少费家的男丁.”顾中孚说道。
“此事当真?”洪文鼎有些激动的问道。
“当真!只是他们暂时还见不了光,只能在大家的庇护下活着”顾中孚说道。
“暂且忍耐几年,待我们奉天靖难功成,把那奸王拉了下来,到时候再还费氏一族清誉.”洪文鼎说道。
“是啊!现在连孔家都支持我们了,何愁靖难不成呢?”顾中孚笑着看向那个来访的中年文士.
(本章完)
朱厚烇闻言一愣,忽然意识到这个夏皇后也是个苦命人十四岁的时候嫁给朱厚照,到现在二十六年了,没有子嗣,朱厚照也经常出征,很少去后宫,所以夏皇后这些年在宫中的日子肯定是极为孤独,忽然听闻到要多了一个儿子的消息,任谁都会是欣喜若狂
估计是看朱厚烇比较和善,夏皇后忍不住多说了一些:“宫中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小孩子了,小十二去了肯定深受各宫姐妹的宠爱”
说完便忍不住悄悄的四处打量,想去看看哪个是小十二
朱厚烇忽然失去了说话的欲望,皇宫中孤独的不止是夏皇后啊,还有朱厚照的一群嫔妃们,三十多年没有小孩子了,想起来就感觉很可怕.
站在朱厚烇身边的刘有容也听到了夏皇后所说的内容,心中不由的升起了一些恻隐之心.
仪式很快就开始了,司礼监的太监们前来宣读朱厚照的旨意,旨意的主要内容就是过继朱厚烇的第十二子为皇子,并给小十二赐名朱载堻。
堻(jin),润泽之意。
不要埋怨太生僻,明朝皇室故意的,这是为了方便民间避讳。
李世民的名字就不生僻,搞得当时很多官员改名,连名将李世勣(徐世勣)都改名叫李勣。为了避那個“世”字,菩萨都得让道,观世音直接变成了观音。
他爹李渊,也把龙渊宝剑,搞成了龙泉宝剑。
明朝就宽松得多,同音字,形近字,单一字,皆不用避讳。
比如朱厚照,正常写法应是“朱厚燳”。你起名李厚照、张厚照都可以,只要别把“厚燳”一起用就行。普通百姓谁起这种名字啊,几乎排除了犯忌的可能,出现犯忌者绝逼是故意的!
在弘治朝以前,官员上疏奏事,遇到皇帝、亲王的名字,或者庙号、谥号,还得故意少写些笔划。到了弘治皇帝那会儿,直接说可以随便写,故意缺笔少划以示尊敬的,直接罢官论处。
至少从忌讳这方面来讲,明朝皇室特别亲民。
宣完旨后,所有人都静静的等待着,这可是南宫,主人可是朱厚烇,谁都不敢去催.
刘有容也知道事不可为了,流着泪小声的向夏皇后说着照顾小十二的注意事项
朱厚烇的子女们也参加了这次仪式,有几个男孩向小十二隐隐投去了羡慕的眼神.
夏皇后如饥似渴的听着刘有容的话,她对照顾小十二这件事非常的重视.
“启程吧,陛下还在宫中等候呢这一次小十二的乳母也跟着进宫,不用担心照顾不好的问题”朱厚烇忍不住催促道。
刘有容也是明白这事情的意义的,就忍痛把小十二交给了夏皇后,夏皇后则小心的把小十二抱在怀里,握着小十二的小手,脸上露出幸福和喜悦的神情.
小十二则全程懵懵懂懂的,也没有哭闹.
小十二的乳母跟着夏皇后上了马车,然后整个迎驾的队伍就启程回皇宫了
在皇宫里还有一场仪式要举行,最后还要告祭太庙.
朱厚照为此从西郊庄园回到了京城,不过他没在京城待多久,仪式完成之后就离开了京城,他现在很不适应京城的环境,因为京城平时都在大量的烧煤,弄得京城里都是煤烟的味道,这对朱厚照很不友好,会引起他剧烈的咳嗽。
所以他不能在京城呆的太久,他在完成仪式之后就立刻带着小十二离开了,回到了养病的庄园里,随行的还有夏皇后和几个嫔妃.
这是朱厚烇建议的,因为这个时代的皇宫不太适合养育幼儿,这个时代为了好看或者防虫,紫禁城的建筑里外都使用了大量的朱砂,朱砂就是砒霜,是一种有毒的材料,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幼儿很难不受影响,所以朱厚烇要未雨绸缪.
当然这并不是朱厚烇所有的准备,他还为小十二准备了一个护理团队,这年头的小孩子的夭折率还是很高的,连皇室都不能避免,而朱厚烇的子女们的夭折率却很低,就是因为朱厚烇有着现代的养护方法,能大大降低幼儿的夭折率.
朱厚烇为此还专门让人编纂了一本关于幼儿知识的书,并在书中驳斥了此时大明养育幼儿的一些陋习,还提出了正确发养育幼儿的方法,这本书出版后在朝堂民间很是受欢迎,各地纷纷加印,着实降低了大明幼儿的夭折率
正德二十六年四月初一,朱厚照下旨封朱载堻为皇太子。四月二日,朱厚烇上疏请求朱厚照收回吴王王号,把王号改为荆王,帝允之。
至此大明之后十年的政治形势已经明朗.
此事也很快的传遍了整个大明,各地也是一片赞颂之声.
大明似乎就又变得平静了下来,而在这平静的局面下却是暗流涌动
南方的各个势力正在加速串联.
杭州。
顾中孚和洪文鼎正在一间酒楼里耐心的等待着。
不一会儿,就有几个小厮打扮的人引着一个中年文士走了进来.
三个人寒暄了几句,然后就开始攀谈了起来
他们聊的是一个北方家族南迁的事情
“可怜铅山费氏三族五百多男丁尽皆被那奸王所屠!”洪文鼎狠狠地说道。
去年的政变肯定是要有人来背锅的,最后背锅的是江彬、衡王一家和费宏的家族,他们三个的家族的男丁都被杀了,女眷则流放海外.
“是啊!费家真是满门忠烈啊!不过费家还有男丁存世,听说江西的各个大族,甚至连宁王都出手了,才保下不少费家的男丁.”顾中孚说道。
“此事当真?”洪文鼎有些激动的问道。
“当真!只是他们暂时还见不了光,只能在大家的庇护下活着”顾中孚说道。
“暂且忍耐几年,待我们奉天靖难功成,把那奸王拉了下来,到时候再还费氏一族清誉.”洪文鼎说道。
“是啊!现在连孔家都支持我们了,何愁靖难不成呢?”顾中孚笑着看向那个来访的中年文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