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是这个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明白,他并不是在争卫衍到底是肯为卫家去死还是肯为了他去死,他只是希望自己对他而言已经重要到他愿意为了自己活下去。
只要卫衍愿意活下去,就算要用卫家满门性命来换他也不在乎。虽然理智早就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卫衍绝对不会做那样的选择,以前不会,现在也不会,若有以后的话,肯定也不会。
“朕不要你死,也绝不会让你死。”景帝将他紧紧搂在怀里,再也不肯松手,只在心里暗暗发誓。不管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都会让卫衍活下去,连同卫家一起活下去。
也不知道相拥着待了多久,景帝才把他抱去了床上。卫衍的眼睛里面都是血丝,肯定是好几天没好好休息。景帝守在他身边,直到他睡下后才悄声出去,示意外面候着的内侍进去小心守着他。
等到离门口远了点,他才吩咐:“宣肖越昭仁殿见驾。”
很快,户部尚书肖越应召前来,昭仁殿的内书房中,就此被一片难捱的沉默笼罩着。
肖越坐在皇帝下首的软墩上,不停的用袖子抹着额头上的汗滴。自刚才听了皇帝今日宣他来的用意后,他就开始额上冒热汗背后冒冷汗,冷热交加,不知该如何自处。他张了好几次口,却始终无法出声,不管是“臣不能”还是“臣遵旨”这三个字全部都重如千斤,无法轻易说出口。
皇帝要动用大笔银两,却不愿发明旨,示意他不要惊动任何人,暗中从国库中转出来,再把帐面抹平。这事听上去骇人听闻,实际上操作起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肖越掌管户部多年,当然有办法办成此事,也知道皇帝此时要这么多银两所为何事。
只是这种事,无论他做还是不做想来日后都不会有什么好处。如果不做,皇帝此时或许不会把他怎么样,但是他心腹的身份肯定保不住了,日后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如果做了,皇帝此时遂了愿,也许会念着他的好,但是他日皇帝回过神来,会不会要和他算这挪用公孥的帐呢?
“此事法理难容,朕不逼你,肖爱卿好好考虑清楚即可。”景帝注视着殿中的屏风,淡淡地开口。他知道肖越顾虑重重是为哪般,但是他不会给肖越想要的保证。
“臣遵旨。”肖越听见上首皇帝的话,突然醒悟过来这恐怕也是皇帝的试探,皇帝是在试探目前对皇帝不是很有利的情况下他的心腹重臣们对他的忠心到底有多少,赶忙定了定心神,跪下奉旨。人在朝堂,身不由己,他别无选择,只能赌一把,赌皇帝他日不会过河拆桥,为此事拿他开刀。
听了这话,景帝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
天启八年二月的幽州知州参永宁侯私纵幽王余孽案开始时来势汹汹,经过半个多月的较量,结局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永宁侯自始至终都被拘在内廷,没有押到刑部过堂讯问。三法司上下齐心协力,虽然在朝堂上逼得皇帝罢朝了好几日,还是没能达成将永宁侯收监的目的。
后来,宫中终于来了旨意,对此案的裁决做出了批示。刑部最后上的结案条陈上,删了“意同谋逆”的罪名,换以永宁侯“受 奸 人蒙蔽,乃无心之过,然罪行严重,当责以流刑”这样的结论。
当诛九族的罪名,最后却能以永宁侯被处以流刑,其家人贬官削爵就能得以了结。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皇帝、太后、皇后终于就此案达成了妥协的结果,至于皇帝到底付了多少让太后皇后满意的代价,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卫衍,活着回到朕的身边来。”
明日卫衍就要被押解出京,流放至幽州极北之地的荒山矿场服苦役,最后一夜,景帝抱着他低声交代。
“朕知道你受了委屈。但是倘若你回不来,朕很快就会忘了你,也不会帮你报仇,你的委屈只能白受了。”
“卫衍,如果你真的回不来,你放心好了,你不会孤单的,朕保证会送你的家人下去陪你。”
皇帝的话虽然听起来很像是在发疯,卫衍心里却很明白皇帝现在的话相当认真。如果他真的回不来,皇帝极有可能做那些发疯的事情。
“臣会回来的。”卫衍信誓旦旦地保证,实际上他心里根本就没底。
千里流放之刑,自古以来能回来的寥寥无几,死在路上就不计其数,至于在流放地死去的更是司空见惯,何况太后和皇后未必就能让他平安到达流放地,他此时的保证最后能不能兑现实在是个很大的问题。
不过,为了安抚皇帝,不让皇帝现在就发疯,他只能这么保证。或许,真的到了他死讯传来的那一日,皇帝已经淡忘了他也未可知。
第七十一章
“朕将他交给你了,未来几年好好照顾他,等京中诸事平定下来,朕就会召你们回来。”景帝向下面的人下令。
“陛下请安心,臣当竭尽所能,护得侯爷周全,定不辱使命有负皇恩。”赵石领命,收好皇帝交给他的银票,向皇帝叩首行礼。
“去吧。”
“臣告退。”
景帝盯着赵石远去的背影默想了片刻才回过神来。或许这个方法并不是最好,卫衍这一路北上必会受到种种委屈,但是他左右权衡之下,还是决定让卫衍借此机会离开朝堂,离开京城,离开未来注定要发生的无数腥风血雨。
这几年无论对他还是对卫衍来说,肯定都会很难熬,但是形势比人强,太后与皇后皆磨刀霍霍盯着卫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眼前只能退一步以图日后。有句俗话说得好,兵行险着是为活路。
卫衍此去幽州,山高皇帝远,他的势力固然路途遥远鞭长莫及,太后和皇后的势力又何尝不是。虽然流放之路苦难重重,不过有着暗卫一路随行打点,卫衍应该不会吃到很大的苦头。而且他以卫家全族性命做威胁,以卫衍的性子想来无论遇到什么危险境况都不会再萌生死意,以他的身手,再加上暗卫的保护,就算太后或者皇后在路上还有什么后着,安全也不是太大的问题。至于卫家那里,只要能忍过一时之困苦,当有云开日出重新起复的那一天。
卫衍那边他诸事都做了安排,而他自己,目前则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
没过几日,幽州知州谢萌就被景帝以政绩优良出首有功理当嘉奖为由召回京来,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官至正一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若从品阶而言,三殿三阁大学士位处文官之首,已经升无可升,自然可谓是晋升。但是谢萌从握有实权的地方大员升到这个看起来风光无比其实历代都是用来加封以示尊崇,表面上是协理政务实际上若皇帝以后没事情交代他去做只能沦为闲职的职位,就算别人不说,他心里也很明白皇帝这是在明升暗降,发泄他出首卫衍之事的怒火呢。
谢萌心里有万般委屈要对皇帝诉说,毕竟这事就算他不做,太后还是会找到人做的,皇帝第一个要拿他开刀真的很冤枉。不过古往今来,夹在天家母子间的臣子恐怕都是他这样的下场,不管谁胜谁负,最后做人臣子的命运都差不多,所以他只能想开点,老老实实地谢恩,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夹紧尾巴做人,免得一个不慎被皇帝抓住小辫子,落得和他那卫师弟一样的流放命运,或者更惨,千刀万剐五马分尸。
景帝将谢萌调到身边来自然是不怀好意。不过谢萌老 奸 巨猾,诸事都办得妥当无比,就算是他刻意刁难也能让他满意。虽然景帝很想要抓个由头将他千刀万剐,却也被事实逼得不得不承认他是个能吏。
如此这般过了一段时间,景帝一方面对谢萌的忠诚不抱任何希望,另一方面,却也不愿浪费他的才能,重要的事情不肯让他碰触,只拿些需劳心劳力,偏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交代他去办,直将当日丰神俊朗的知州大人折磨得清瘦无比,一个头堪比两个头大,偶尔被太后召见就忍不住要去哭诉。
“你不想在皇帝手底下老老实实地干活帮皇帝分忧,还想去哪里干活?现在废话那么多,小心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说话。”太后听了他的哭诉并没有帮腔,只是笑而叱责。
谢萌当然明白太后话中的意思。兵行险着是为活路,这才是太后命他来出首卫衍的真正原因。
谢萌虽然出身谢家旁支,不过太后多年前就很赏识他,他也为太后效力多年,堪说是太后手下的一员爱将。太后摄政多年,亲信得力的臣子无数,就算没有卫衍的事情,他日皇帝大权在握或者太后百年之后,皇帝都未必容得下太后的旧人,对于手下的这些爱将,太后自然也要做些安排,以便日后能让皇帝容下去。
太后多年前就开始小心布局的这盘棋目前不知道饶进去了多少人,日后或许还会绕进去更多的人。皇帝,皇后,卫衍,谢家,卫家,还有朝中诸臣,恐怕都成了太后棋盘上的棋子,至于他,自然也只能乖乖的做一枚马前卒,在棋盘中冲锋陷阵努力表现,以求他日太后罩不住他的时候皇帝愿意给他一条活路。
不过,太后怎么知道皇帝不会被他气到随便找个理由杀了他,而是要把他弄到身边来一定要揪住他的痛脚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剐了他。
“他是哀家生的,哀家怎么会不知道他会怎么做。”对于皇帝遇事的时候会想什么会做什么,太后基本上都能料到七八分,唯一的失算恐怕就是在卫衍的事情上,不过皇帝在对待卫衍的时候,行事与他在其他诸事上全然不同,太后摸不到头绪也就不奇怪了。
众人在看到天家母子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似乎都忘了一件事,不管怎么说,他们始终是母子。皇帝是太后唯一的儿子,太后今日所做的种种不过是在历练他,不会真的把他逼到绝境。太后是皇帝的母亲,就算皇帝有朝一日大权在握,不再受到任何掣肘,也绝不会留下让人诋毁的把柄,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行为来。
皇家的确无亲情,或者说皇家人的亲情普通人根本就无法理解。这对天家母子或许彼此之间矛盾重重,针锋相对,但是需要一致对外的时候却绝对不会含糊。若有人不长眼,以为趁着天家母子争斗的时候能够渔翁得利的话,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早就明白了这一点的谢萌,也就继续着他那伴君如伴虎的日子,整日待在皇帝身边帮皇帝处理那些鸡毛蒜皮劳心劳力的繁琐事还兼与皇帝斗智斗力,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努力。
只要到最后,连他这样对皇帝而说绝对是“罪无可赦”的臣子,也能因“可堪大用”而留下来,那么太后原先的旧人,基本上皇帝应该都能够容下来。
如果失败了,也就和原来一样的下场,不过至少努力过了,到时候遗憾应该能少一点。
“陛下,今夜打算驾临哪一宫,老奴派人先去知会。”高庸替皇帝换了一盏热茶,见皇帝阅了刚送来的密报后脸色有些铁青,小心地上前替敬事房的总管询问。
景帝看了他一眼,将密报放在烛火上点燃,扔到案头的小香炉里面,直到燃成灰烬后才缓和了神情,吩咐道:
“摆驾坤宁宫。”
在皇帝开口前,高庸隐约似乎听到皇帝咬牙切齿地骂了两个字——贱人。不过也许是他年老耳聋,听错了也有可能。
那一年,景帝是真正的独宠中宫,对皇后的百般宠幸没有夹杂一点水分。至于后族谢家,更是恩宠备至,一时无两。
那一年,景帝勤勉之君的声名开始在民间流传。至于事实,好像与传言也没有多大区别。他白天勤于政事,夜晚勤于后宫,真正当得起勤勉之称。
那一年秋天,皇后谢氏被诊出有孕,这是自多年前皇长子夭折以后景帝的第二位子嗣,自然是一件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后来几个月,又有妃子接二连三被诊出有孕,更是喜上加喜。
那年年末,景帝大赦天下,让天下臣民共享皇家的喜悦。
此时,政事顺畅,百姓安居,后宫祥和,后继有人。景帝仿佛终于忘掉了他曾经因某人的离去而伤心不已,心情开始好转起来。至于永宁侯卫衍,从那日后就无人敢再景帝面前提起,到了此时,更不会有人不长眼到旧事重提。
只是,在无人的时候,景帝偶尔会在处理政事的时候抬头望一眼昭仁殿中摆着的那架屏风,然后低下头去,继续处理他的政事。
只是,在无数个独眠的夜晚,景帝半夜醒来,发现身边空无一人,再也不会有人窝在他的怀里犹自好眠,才发现原来又一日终于过去,千般愁绪万般感慨到最后不过是化作一句“夜凉如水”。
第七十二章
流放,又称流刑,是降死一等重刑。景朝的流放地通常是幽州苦寒之地的荒山矿场。
在卫衍的认识里面,所谓的流放就是一堆犯人被穷凶极恶的差役提着鞭子驱赶着,披枷带锁徒步跋涉千里前往流放地。一般流放的季节都是选在冬季,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走得慢了后面就有鞭子唰唰唰地飞,再加上一路上缺衣少食,越往北天气越冷,老弱病残者就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来,就算是青壮年路上若有个头痛发热,无医无药的恐怕也是熬不到地头。至于到了流放地,就更不用说了,在那种服苦役的地方,种种磨难是家常便饭,虽然他那时在皇帝面前信誓旦旦保证他一定能回来,最后能不能熬下去他根本就无法预料。
不过真的到了被押解出京的那日,他才发现事实与他想象中有些差距。这北行流放的标准配备是差役两个,一前一后,一个带路,一个断后。犯人一个,也就是他,没有脚镣,没有枷锁,走在两人之间。没有皮鞭,没有叱骂,当然也没有交谈,就这样闷声不响地走了大概一个多时辰,带路的那差役带着跟在后面的两人拐进了路边一茶棚。
卫衍远远看到茶棚里面隐约的身影,眼眶就湿润了起来,紧赶几步越过了那带路的差役,进了茶棚跪在里面那中年美妇的面前。
“母亲……”千言万语不知该如何诉说,最后只留下哽咽。
世人都说,父母在,不远行。而他此次不但是远行,而且还是因罪被流,祸及家人,更是让父母伤心难过,不孝至此,无以复加。
“衍儿……”柳氏见丈夫已经将那两个差役迎到一边说话,心中虽然难过,也知道时间不多,况且私见流犯,送衣送食这种事若被人知晓,怕又是要参上卫家一本,惹来很多麻烦。此时只能强忍悲痛,摸了摸儿子的头,将他从地上拉起来,带到另一边去小心嘱咐。
那边桌上放了个包裹。柳氏打开包裹对儿子一一交代。包裹里面除了衣物鞋袜还有些干粮碎银,至于银票则缝制在了贴身衣物里面。衣服鞋袜都是卫衍被判流刑的旨意下来后她带着侍女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除了亵衣裤,还有夹袍棉袍以及几双千层底的鞋子。所有的衣物针脚密密麻麻做工考究,显然是费了无数苦心,料子却是平常百姓惯用的粗布。绫罗绸缎虽好,却是富贵闲人无所事事的时候穿用才适合,经不起一点粗活,随便碰一下就会拉开一道口子,只怕穿不了几天就不得用。这平常百姓家的粗布却不同,就算怎么折腾也能穿上好一阵子。
只是柳氏想到儿子自生下来就没有受过这等委屈,心中又是好一阵难过。不过她怕自己此时难过让儿子更伤心,仰头望了望外面的天空,才强忍了眼中的湿意。转过头来见儿子头发似乎有些散乱,便让他坐下来,掏出梳子为他梳发整理,又细细叮嘱他以后该如何照顾自己。
等盘好头发,那两个差役示意时间差不多了,他们这就要启程。卫衍又在父母面前好好磕了几个响头才依依不舍地与父母告别。
“慧娘,别难过了,不碍事的。这
可是这个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明白,他并不是在争卫衍到底是肯为卫家去死还是肯为了他去死,他只是希望自己对他而言已经重要到他愿意为了自己活下去。
只要卫衍愿意活下去,就算要用卫家满门性命来换他也不在乎。虽然理智早就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卫衍绝对不会做那样的选择,以前不会,现在也不会,若有以后的话,肯定也不会。
“朕不要你死,也绝不会让你死。”景帝将他紧紧搂在怀里,再也不肯松手,只在心里暗暗发誓。不管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都会让卫衍活下去,连同卫家一起活下去。
也不知道相拥着待了多久,景帝才把他抱去了床上。卫衍的眼睛里面都是血丝,肯定是好几天没好好休息。景帝守在他身边,直到他睡下后才悄声出去,示意外面候着的内侍进去小心守着他。
等到离门口远了点,他才吩咐:“宣肖越昭仁殿见驾。”
很快,户部尚书肖越应召前来,昭仁殿的内书房中,就此被一片难捱的沉默笼罩着。
肖越坐在皇帝下首的软墩上,不停的用袖子抹着额头上的汗滴。自刚才听了皇帝今日宣他来的用意后,他就开始额上冒热汗背后冒冷汗,冷热交加,不知该如何自处。他张了好几次口,却始终无法出声,不管是“臣不能”还是“臣遵旨”这三个字全部都重如千斤,无法轻易说出口。
皇帝要动用大笔银两,却不愿发明旨,示意他不要惊动任何人,暗中从国库中转出来,再把帐面抹平。这事听上去骇人听闻,实际上操作起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肖越掌管户部多年,当然有办法办成此事,也知道皇帝此时要这么多银两所为何事。
只是这种事,无论他做还是不做想来日后都不会有什么好处。如果不做,皇帝此时或许不会把他怎么样,但是他心腹的身份肯定保不住了,日后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如果做了,皇帝此时遂了愿,也许会念着他的好,但是他日皇帝回过神来,会不会要和他算这挪用公孥的帐呢?
“此事法理难容,朕不逼你,肖爱卿好好考虑清楚即可。”景帝注视着殿中的屏风,淡淡地开口。他知道肖越顾虑重重是为哪般,但是他不会给肖越想要的保证。
“臣遵旨。”肖越听见上首皇帝的话,突然醒悟过来这恐怕也是皇帝的试探,皇帝是在试探目前对皇帝不是很有利的情况下他的心腹重臣们对他的忠心到底有多少,赶忙定了定心神,跪下奉旨。人在朝堂,身不由己,他别无选择,只能赌一把,赌皇帝他日不会过河拆桥,为此事拿他开刀。
听了这话,景帝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
天启八年二月的幽州知州参永宁侯私纵幽王余孽案开始时来势汹汹,经过半个多月的较量,结局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永宁侯自始至终都被拘在内廷,没有押到刑部过堂讯问。三法司上下齐心协力,虽然在朝堂上逼得皇帝罢朝了好几日,还是没能达成将永宁侯收监的目的。
后来,宫中终于来了旨意,对此案的裁决做出了批示。刑部最后上的结案条陈上,删了“意同谋逆”的罪名,换以永宁侯“受 奸 人蒙蔽,乃无心之过,然罪行严重,当责以流刑”这样的结论。
当诛九族的罪名,最后却能以永宁侯被处以流刑,其家人贬官削爵就能得以了结。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皇帝、太后、皇后终于就此案达成了妥协的结果,至于皇帝到底付了多少让太后皇后满意的代价,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卫衍,活着回到朕的身边来。”
明日卫衍就要被押解出京,流放至幽州极北之地的荒山矿场服苦役,最后一夜,景帝抱着他低声交代。
“朕知道你受了委屈。但是倘若你回不来,朕很快就会忘了你,也不会帮你报仇,你的委屈只能白受了。”
“卫衍,如果你真的回不来,你放心好了,你不会孤单的,朕保证会送你的家人下去陪你。”
皇帝的话虽然听起来很像是在发疯,卫衍心里却很明白皇帝现在的话相当认真。如果他真的回不来,皇帝极有可能做那些发疯的事情。
“臣会回来的。”卫衍信誓旦旦地保证,实际上他心里根本就没底。
千里流放之刑,自古以来能回来的寥寥无几,死在路上就不计其数,至于在流放地死去的更是司空见惯,何况太后和皇后未必就能让他平安到达流放地,他此时的保证最后能不能兑现实在是个很大的问题。
不过,为了安抚皇帝,不让皇帝现在就发疯,他只能这么保证。或许,真的到了他死讯传来的那一日,皇帝已经淡忘了他也未可知。
第七十一章
“朕将他交给你了,未来几年好好照顾他,等京中诸事平定下来,朕就会召你们回来。”景帝向下面的人下令。
“陛下请安心,臣当竭尽所能,护得侯爷周全,定不辱使命有负皇恩。”赵石领命,收好皇帝交给他的银票,向皇帝叩首行礼。
“去吧。”
“臣告退。”
景帝盯着赵石远去的背影默想了片刻才回过神来。或许这个方法并不是最好,卫衍这一路北上必会受到种种委屈,但是他左右权衡之下,还是决定让卫衍借此机会离开朝堂,离开京城,离开未来注定要发生的无数腥风血雨。
这几年无论对他还是对卫衍来说,肯定都会很难熬,但是形势比人强,太后与皇后皆磨刀霍霍盯着卫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眼前只能退一步以图日后。有句俗话说得好,兵行险着是为活路。
卫衍此去幽州,山高皇帝远,他的势力固然路途遥远鞭长莫及,太后和皇后的势力又何尝不是。虽然流放之路苦难重重,不过有着暗卫一路随行打点,卫衍应该不会吃到很大的苦头。而且他以卫家全族性命做威胁,以卫衍的性子想来无论遇到什么危险境况都不会再萌生死意,以他的身手,再加上暗卫的保护,就算太后或者皇后在路上还有什么后着,安全也不是太大的问题。至于卫家那里,只要能忍过一时之困苦,当有云开日出重新起复的那一天。
卫衍那边他诸事都做了安排,而他自己,目前则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
没过几日,幽州知州谢萌就被景帝以政绩优良出首有功理当嘉奖为由召回京来,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官至正一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若从品阶而言,三殿三阁大学士位处文官之首,已经升无可升,自然可谓是晋升。但是谢萌从握有实权的地方大员升到这个看起来风光无比其实历代都是用来加封以示尊崇,表面上是协理政务实际上若皇帝以后没事情交代他去做只能沦为闲职的职位,就算别人不说,他心里也很明白皇帝这是在明升暗降,发泄他出首卫衍之事的怒火呢。
谢萌心里有万般委屈要对皇帝诉说,毕竟这事就算他不做,太后还是会找到人做的,皇帝第一个要拿他开刀真的很冤枉。不过古往今来,夹在天家母子间的臣子恐怕都是他这样的下场,不管谁胜谁负,最后做人臣子的命运都差不多,所以他只能想开点,老老实实地谢恩,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夹紧尾巴做人,免得一个不慎被皇帝抓住小辫子,落得和他那卫师弟一样的流放命运,或者更惨,千刀万剐五马分尸。
景帝将谢萌调到身边来自然是不怀好意。不过谢萌老 奸 巨猾,诸事都办得妥当无比,就算是他刻意刁难也能让他满意。虽然景帝很想要抓个由头将他千刀万剐,却也被事实逼得不得不承认他是个能吏。
如此这般过了一段时间,景帝一方面对谢萌的忠诚不抱任何希望,另一方面,却也不愿浪费他的才能,重要的事情不肯让他碰触,只拿些需劳心劳力,偏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交代他去办,直将当日丰神俊朗的知州大人折磨得清瘦无比,一个头堪比两个头大,偶尔被太后召见就忍不住要去哭诉。
“你不想在皇帝手底下老老实实地干活帮皇帝分忧,还想去哪里干活?现在废话那么多,小心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说话。”太后听了他的哭诉并没有帮腔,只是笑而叱责。
谢萌当然明白太后话中的意思。兵行险着是为活路,这才是太后命他来出首卫衍的真正原因。
谢萌虽然出身谢家旁支,不过太后多年前就很赏识他,他也为太后效力多年,堪说是太后手下的一员爱将。太后摄政多年,亲信得力的臣子无数,就算没有卫衍的事情,他日皇帝大权在握或者太后百年之后,皇帝都未必容得下太后的旧人,对于手下的这些爱将,太后自然也要做些安排,以便日后能让皇帝容下去。
太后多年前就开始小心布局的这盘棋目前不知道饶进去了多少人,日后或许还会绕进去更多的人。皇帝,皇后,卫衍,谢家,卫家,还有朝中诸臣,恐怕都成了太后棋盘上的棋子,至于他,自然也只能乖乖的做一枚马前卒,在棋盘中冲锋陷阵努力表现,以求他日太后罩不住他的时候皇帝愿意给他一条活路。
不过,太后怎么知道皇帝不会被他气到随便找个理由杀了他,而是要把他弄到身边来一定要揪住他的痛脚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剐了他。
“他是哀家生的,哀家怎么会不知道他会怎么做。”对于皇帝遇事的时候会想什么会做什么,太后基本上都能料到七八分,唯一的失算恐怕就是在卫衍的事情上,不过皇帝在对待卫衍的时候,行事与他在其他诸事上全然不同,太后摸不到头绪也就不奇怪了。
众人在看到天家母子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似乎都忘了一件事,不管怎么说,他们始终是母子。皇帝是太后唯一的儿子,太后今日所做的种种不过是在历练他,不会真的把他逼到绝境。太后是皇帝的母亲,就算皇帝有朝一日大权在握,不再受到任何掣肘,也绝不会留下让人诋毁的把柄,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行为来。
皇家的确无亲情,或者说皇家人的亲情普通人根本就无法理解。这对天家母子或许彼此之间矛盾重重,针锋相对,但是需要一致对外的时候却绝对不会含糊。若有人不长眼,以为趁着天家母子争斗的时候能够渔翁得利的话,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早就明白了这一点的谢萌,也就继续着他那伴君如伴虎的日子,整日待在皇帝身边帮皇帝处理那些鸡毛蒜皮劳心劳力的繁琐事还兼与皇帝斗智斗力,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努力。
只要到最后,连他这样对皇帝而说绝对是“罪无可赦”的臣子,也能因“可堪大用”而留下来,那么太后原先的旧人,基本上皇帝应该都能够容下来。
如果失败了,也就和原来一样的下场,不过至少努力过了,到时候遗憾应该能少一点。
“陛下,今夜打算驾临哪一宫,老奴派人先去知会。”高庸替皇帝换了一盏热茶,见皇帝阅了刚送来的密报后脸色有些铁青,小心地上前替敬事房的总管询问。
景帝看了他一眼,将密报放在烛火上点燃,扔到案头的小香炉里面,直到燃成灰烬后才缓和了神情,吩咐道:
“摆驾坤宁宫。”
在皇帝开口前,高庸隐约似乎听到皇帝咬牙切齿地骂了两个字——贱人。不过也许是他年老耳聋,听错了也有可能。
那一年,景帝是真正的独宠中宫,对皇后的百般宠幸没有夹杂一点水分。至于后族谢家,更是恩宠备至,一时无两。
那一年,景帝勤勉之君的声名开始在民间流传。至于事实,好像与传言也没有多大区别。他白天勤于政事,夜晚勤于后宫,真正当得起勤勉之称。
那一年秋天,皇后谢氏被诊出有孕,这是自多年前皇长子夭折以后景帝的第二位子嗣,自然是一件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后来几个月,又有妃子接二连三被诊出有孕,更是喜上加喜。
那年年末,景帝大赦天下,让天下臣民共享皇家的喜悦。
此时,政事顺畅,百姓安居,后宫祥和,后继有人。景帝仿佛终于忘掉了他曾经因某人的离去而伤心不已,心情开始好转起来。至于永宁侯卫衍,从那日后就无人敢再景帝面前提起,到了此时,更不会有人不长眼到旧事重提。
只是,在无人的时候,景帝偶尔会在处理政事的时候抬头望一眼昭仁殿中摆着的那架屏风,然后低下头去,继续处理他的政事。
只是,在无数个独眠的夜晚,景帝半夜醒来,发现身边空无一人,再也不会有人窝在他的怀里犹自好眠,才发现原来又一日终于过去,千般愁绪万般感慨到最后不过是化作一句“夜凉如水”。
第七十二章
流放,又称流刑,是降死一等重刑。景朝的流放地通常是幽州苦寒之地的荒山矿场。
在卫衍的认识里面,所谓的流放就是一堆犯人被穷凶极恶的差役提着鞭子驱赶着,披枷带锁徒步跋涉千里前往流放地。一般流放的季节都是选在冬季,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走得慢了后面就有鞭子唰唰唰地飞,再加上一路上缺衣少食,越往北天气越冷,老弱病残者就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来,就算是青壮年路上若有个头痛发热,无医无药的恐怕也是熬不到地头。至于到了流放地,就更不用说了,在那种服苦役的地方,种种磨难是家常便饭,虽然他那时在皇帝面前信誓旦旦保证他一定能回来,最后能不能熬下去他根本就无法预料。
不过真的到了被押解出京的那日,他才发现事实与他想象中有些差距。这北行流放的标准配备是差役两个,一前一后,一个带路,一个断后。犯人一个,也就是他,没有脚镣,没有枷锁,走在两人之间。没有皮鞭,没有叱骂,当然也没有交谈,就这样闷声不响地走了大概一个多时辰,带路的那差役带着跟在后面的两人拐进了路边一茶棚。
卫衍远远看到茶棚里面隐约的身影,眼眶就湿润了起来,紧赶几步越过了那带路的差役,进了茶棚跪在里面那中年美妇的面前。
“母亲……”千言万语不知该如何诉说,最后只留下哽咽。
世人都说,父母在,不远行。而他此次不但是远行,而且还是因罪被流,祸及家人,更是让父母伤心难过,不孝至此,无以复加。
“衍儿……”柳氏见丈夫已经将那两个差役迎到一边说话,心中虽然难过,也知道时间不多,况且私见流犯,送衣送食这种事若被人知晓,怕又是要参上卫家一本,惹来很多麻烦。此时只能强忍悲痛,摸了摸儿子的头,将他从地上拉起来,带到另一边去小心嘱咐。
那边桌上放了个包裹。柳氏打开包裹对儿子一一交代。包裹里面除了衣物鞋袜还有些干粮碎银,至于银票则缝制在了贴身衣物里面。衣服鞋袜都是卫衍被判流刑的旨意下来后她带着侍女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除了亵衣裤,还有夹袍棉袍以及几双千层底的鞋子。所有的衣物针脚密密麻麻做工考究,显然是费了无数苦心,料子却是平常百姓惯用的粗布。绫罗绸缎虽好,却是富贵闲人无所事事的时候穿用才适合,经不起一点粗活,随便碰一下就会拉开一道口子,只怕穿不了几天就不得用。这平常百姓家的粗布却不同,就算怎么折腾也能穿上好一阵子。
只是柳氏想到儿子自生下来就没有受过这等委屈,心中又是好一阵难过。不过她怕自己此时难过让儿子更伤心,仰头望了望外面的天空,才强忍了眼中的湿意。转过头来见儿子头发似乎有些散乱,便让他坐下来,掏出梳子为他梳发整理,又细细叮嘱他以后该如何照顾自己。
等盘好头发,那两个差役示意时间差不多了,他们这就要启程。卫衍又在父母面前好好磕了几个响头才依依不舍地与父母告别。
“慧娘,别难过了,不碍事的。这